金沙遗址是大约3000年前古蜀王国的都邑所在地,见证了古蜀国的历史。由于金沙遗址至今都没有任何文字出土,保持了其神秘性,只能通过出土文物推断出一些信息,再与《华阳国志》《蜀王本纪》等后世文字记录相印证。
不同于其他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是一座还未完全考古完毕就对外开放的博物馆。博物馆的四周仍可能有大量文物长眠于地下。一旦挖掘和保存技术成熟,研究人员就会继续开展考古工作,让这些文物重见天日。
所以,金沙遗址博物馆自带浓厚的考古学色彩,可以看作一座露天遗址。这让我能以探究性的方式了解这个古老且神秘的文明。
(图片右面有文字)
1.方形坑:考古学称之为“探方”。考古学家根据土壤颜色变化判断年代,一层层的土层堆在一起形成地层。方形坑的线条称为地层线。
2.象牙:数量数千根,重量数吨重。经检测发现,这是亚洲象雄性亚属的牙齿,直接证明了四川以前有大象生存。气象学家指出,几千年前四川评论温度比现在高两度左右,降水量也更大,温暖湿润的气候非常适宜大象生存。不仅四川,同时期的河南也是有大象的,从河南的简称“豫”字便可看出。有理由怀疑,几千年前中华大地的气候经历了一场巨变。但这场巨变给中华文明怎样的影响?我不知道。
古蜀人对大象极为崇敬,将象牙当作祭祀品。因为大象身躯庞大,再大的洪水也冲不走大象,所以古蜀人把大象当作镇压洪水神物,产生了对大象的崇敬之情。
目前保护象牙有三种方式方式:回填法(重新埋回,优点简单实用便宜,缺点无法研究和参观),有机硅胶封存法(用有机硅胶封存,隔绝空气,但成本很高),化学制剂喷吐法(直接喷在象牙上,便于参观研究)
向左滑动查看ta的心里话
3.乌木:虽有“木”字金沙遗址博物馆,但不是树的名字。成因是三千年前的大树被水淹没后,在河底淤泥埋藏了成千上万年,不断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了类似化石的材质,便成为了乌木。这说明了:三千年前的金沙遗址河流存在,专家称之为摸底河,将遗址一分为二。古蜀人就在两岸逐水而居。在那个没有都江堰的年代金沙遗址博物馆,一旦发生洪水,古蜀人就通过祭祀祈求神灵的帮助。
向左滑动查看ta的心里话
4.祭祀用品的变化:从古蜀文明的中期到晚期,祭祀用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期是象牙,晚期是野猪獠牙、鹿角等等。考古学家推测:可能是气候变化导致大象迁移,也可能是国力衰弱,无法将贵重的象牙当作祭祀品了。
向左滑动查看ta的心里话
5.陶器:陶器在三千年前已经很常见了,卖不走,带不出去。因此,不同文化圈的出土陶器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这大大利于考古工作的开展。
向左滑动查看ta的心里话
6.墓葬:上面二墓,陪葬品不一样多,代表身份财富不一样,体现阶级分化,私有制产生;中间二墓是双人墓,一男一女,说明三千年前当地可能实行一夫一妻制;下面二墓是儿童墓,当时生活条件恶劣,人幼年夭折是很普遍的事情。
向左滑动查看ta的心里话
7.太阳神鸟:神鸟是金沙遗址博的镇馆之宝,内层等距分布有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由四只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体现了古蜀文明对鸟、对太阳的崇拜。太阳神鸟的含金量高达94%,在灯光的照耀下发出耀眼的光芒。
向左滑动查看ta的心里话
8.黄金面具:这是出土的最完整的古蜀文明面具,这个面具比例扁,内部粗糙,显然不是给人戴的。古蜀文明把它当作沟通神灵的媒介。
向左滑动查看ta的心里话
金沙遗址博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它将成都的历史从2300年前推进到至少3000年前,为古蜀文明的存在提供了直接而有力的证据。但古蜀文明还有太多的未解之谜,比如出土的21片龟甲上都没有文字记录,与殷墟遗址龟甲、兽骨上存在甲骨文形成巨大反差。破解古蜀文明的重重谜团,还需要考古学家们不懈努力。
202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