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上午,马家浜文化博物馆落成典礼举行。嘉兴又多了一处值得所有人骄傲的“地标”。
与传统的“地标”意义不同,马家浜文化博物馆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态上的“地标”,更是嘉兴人乃至所有江南人在文化精神传承上“地标”。
双重“地标”加持下,马家浜文化博物馆建成意义非凡。
小地标:博物馆
蕴含千年村落布局形态
穿过发达的制造业集聚区,眼前豁然开朗。马家浜文化博物馆就建在嘉兴市区城南,这片埋藏着7000多年历史的片区,静谧中充满神秘。
2017年6月10日,马家浜博物馆打下第一根桩。博物馆由同济大学设计,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总投资约1.2亿元。经过两年多建设,博物馆终于揭开面纱。
博物馆分上下两层,高18米,抗震7级,建筑面积差不多是一个足球场的大小。博物馆为六边形,跟7000年前,先民住过的村落布局差不多。博物馆的颜色则采用暗红色。这与先民用过的陶器颜色非常接近。
整座博物馆恰如其分地融入周边马家浜遗址大环境,为将于明年全面启动的马家浜文化遗址公园建设,开启大幕并注入更多期待。
从外到内,博物馆的展陈更是可圈可点。展陈部分包括序厅和肇始嘉禾、聚落生态、文化主根、薪火相传四个篇章,对7000年马家浜文化进行生动阐释和还原。
其中嘉兴邮政博物馆,“肇始嘉禾”展示了马家浜文化从发现到文化命名的考古探寻之旅;“聚落生态”则通过栩栩如生的场景再现了马家浜先民采集渔猎、植稻驯兽、纺线织布、择址筑屋、河湖泛舟等情境;文化主根则展示了马家浜遗址出土的200多件玉器、陶器等珍贵器物。
“博物馆复原了2009年的考古挖掘现场和马家浜先民生活场景嘉兴邮政博物馆,通过故事化和场景式的展示,可以让所有市民能够看得懂,让他们有很多参与性。”嘉兴市博物馆馆长助理徐贤卿说。
大地标:江南文化之源
薪火相传守护“江南文化主根”
一座博物馆传承一种文明。
1959年,因为马家浜村民的偶然之举,让我们惊喜地发现了嘉兴市一处距今6000年—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原始聚落遗址——马家浜遗址。
将马家浜遗址出土遗物与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遗物对比,考古学家们认为,这一遗址反映的可能是一种崭新的文化。1975年,有学者通过科学研究分析,首次提出“马家浜文化”概念。1977年,这一文化命名最终得到学界公认并就此定名。
为进一步科学认知马家浜遗址的情况,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嘉兴市文物部门对马家浜遗址进行了数次勘探和试掘,并于2009年底开始第二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00平方米,出土了300余件文物及大量动植物遗存。
密集的河川水道与温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使马家浜文化所在区域成为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区之一。众多遗址中均有稻谷遗物遗存发现,甚至有原始水稻田遗迹,加之以稻谷为原料的夹炭陶器出土,说明稻作生产在马家浜文化晚期已趋普遍。同时,猪、狗甚至水牛等家畜也有饲养。
学者们普遍认为,六十年前,在嘉兴马家浜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虽然规模不大,但影响深远,它把江南地区史前文化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并为今天已确立的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序列奠定了基础。
马家浜文化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明显的特征在太湖流域构筑起自己稳定的社会,不仅开启了环太湖流域的文明进程,也揭开了嘉兴历史的最初一页,是“江南文化之源”。2009年,张忠培等专家学者在坚持夏鼐等老一辈考古学家论断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马家浜文化是“江南文化主根”这一地位。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马家浜遗址,不仅是嘉兴悠久历史的实物见证,更是这座城市永久的文化名片。”嘉兴市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拥有马家浜文化这份独特、宝贵的文化资源,不仅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责任。嘉兴将进一步推动马家浜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扩大马家浜文化的影响力。同时,展示嘉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体现嘉兴对中华民族文化起源的贡献,打响嘉兴历史文化品牌。
157742165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