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抚州老城外文昌里,正是初夏时节,细雨和风。飞檐黛瓦,楼塔对峙,一行人徜徉俯仰,凡街巷曲径皆古色古香,恰似古诗里“春风熏得游人醉”的境象。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家族墓园就在文昌里。
墓园是2017年发现的,当时的《新京报》曾发布消息称:江西省抚州市昨日公布一项最新考古成果:在该市文昌里灵芝园内,考古人员发现了埋藏在地下整整400年的汤显祖家族墓园。发现的42座明清墓葬据信属于汤氏族人,其中,4号墓基本确定为汤显祖墓。这是汤显祖墓自1966年被作为“四旧”破坏以后,时隔50多年“重见天日”。
这则消息中除披露汤氏家族墓园这一重大发现外,其中“这是汤显祖墓自1966年被作为“四旧”破坏以后,时隔50多年“重见天日”这句话背后就很有故事。循着这条线索往前寻找,原来这位世界级戏剧巨匠生前浮沉失志,而身后之英灵亦未曾安宁过。有限的资料显示,汤墓岂止在破“四旧”时遭到破坏,上溯到明末清初,墓区就曾毁坏过;而太平天国时期又一次罹遭兵火。所幸战乱过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得以较大修整。正是这次汤墓修整,引出了一段桐城人江召棠的故事来。
江召棠是何人?
《安庆历代名人》载:江召棠(1845-1906)字云卿,一字伯庵。桐城人。幼时家贫,勤奋读书,博学强记。先后任江西上高、新建、庐陵、临川、鄱阳、南昌等县知县。清廉正直,所至有声。光绪三十二年(1906),江召棠任南昌知县时,死于教案。
可见江召棠一生宦迹都印记在江西这片土地上。
有关江召棠因“南昌教案”命殒江西的往事不作赘述。接着前面的话往下说。这次来抚州文昌里,最大收获是凭吊汤显祖家族墓园。参观展陈,竟发现桐城江召棠义修汤显祖墓的一段逸事。展厅的展板上写着一段话:
光绪二十九年(1903),安徽桐城人江召棠任临川代知县,景仰汤公,看到汤墓荡然无存,遂捐出自己的俸银,立碑造坟,重修了汤显祖墓。
据抚州地方文献记载,知县江召棠修好汤墓后,还撰联纪念这位伟大的戏剧家:“文章超海内,品节冠临川”,并镌刻于墓碑两侧石柱上。
史载汤显祖为官正直,任上多次上疏,兴利除弊,声震朝野,因屡忤权贵,被贬职,直至后来辞官归里。他的大半生尤其是后半生是在临川生活的,归隐文昌里,他屏绝纷华,潜心创作剧本,写出了《牡丹亭》等多部惊世之作。
江召棠生活的时代与汤显祖虽相距近300年,但前贤的政声与才华他是了解的。江召棠工诗擅画,据说今安徽省博物院藏其《竹石屏》画,可见他于文艺有非凡的学养,他钦服汤显祖文学成就,但心中更多地是仰慕汤显祖刚直不阿的君子风概。
汤显祖身后高名显世,但世人并不知道他去后的另一种遭际。“梦短梦长俱是梦,年来年去是何年?”汤显祖在《牡丹亭》里借剧中人物发出的感叹竟在他身后得到印证。有文章介绍说:文昌里既是汤家老宅所在地,也是汤家祖墓灵芝园所在。灵芝园屡遭破坏,先是明末清初(1645年),毁于战乱;在汤显祖死后280余年,他的墓冢再遭毁坏,而当此之际偏偏又遇上一位知音,他就是临川县令、桐城江召棠。在抚水之滨,两位异代名宦心灵会通,成就一段佳话。
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写道:“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杜丽娘与柳生阴阳相隔,因情“复能冥漠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这是《牡丹亭》旨意所在。远归来后,翻阅汤翁的剧本,感叹不已:江公与汤翁时隔数百载,这位桐城的循吏,义薄云天,拿自己的俸银,为前贤修冢,以慰忠魂,难道真如汤氏戏文中所言,是为某种“情”所感动么?
明代以来,桐城人冠盖满京城汤显祖考古,名仕宦游海内,宦绩彪炳史册。随着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全国各地大量古迹文物得到进一步保护与修复,许多历史人物拂去岁月烟尘,重现其精神价值。让人惊异的是,后来者如我辈,近年来几乎每到一地,都在无意中遇见桐城前贤的故事发生于斯土,这些或载诸志典汤显祖考古,或传诵于民间的真实故事,一个个光彩夺目,让人叹服不已。
壬寅端阳前草于若水庐
❖龙眠逸史系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