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南瑶族自治县瑶族博物馆

连南人民欢迎您!

提车后带着小女儿第一次出游,灵源山-灵源寺——长安CS95

灵源寺,位于福建省晋江安海镇北面七公里处灵水村背后,高305米。因山顶平,唐时称为太平山、鹏山;宋仁宗嘉年间御史吴中复、吴中纯昆仲于此隐居修道,故改称吴盟山、吴山;山中时有清泉涌流,纡回于山下,所以又称为灵源山。灵源寺,南坡得天独厚地保存着一片罕有的青岗栎、卡氏栲和巨樟等常绿阔叶林、山上长满松柏,花木掩映,山石嶙峋,是为泉南一座名山。灵源寺,历代有不少儒生结庐读书。唐代首开八闽科第的欧阳詹就曾居此山读书三载。宋代名士林知读书终老灵源山并终葬于此。其后,林知裔孙,曾写下传世之作“山外青山,楼外楼”的诗人林外,也曾读书山中紫云室。山中还有如元代任过潮州路总管,元亡后寓居本邑沙堤的王翰,就常盘桓灵源山上,自称“友石山人”。明代黄克晦、王慎中、陈让、张瑞图、苏浚等名士都留下咏灵源山的诗篇,至今为人传颂。开始上山,盘山路,还是有点陡,但是路好走。对面就是灵源寺。灵源山中有灵应著称的千年古刹--灵源禅寺,以及步云关、望江石、石境道人之塔、紫云室、灵泉井、七星墩、公婆石、狮仔石、灵壶天等胜迹。其中“灵壶天”三个娟秀的楷书大字,是里人明太傅尚书呈淳夫于万历四十七年题写的。“自古名山僧占多”,相传早于隋初开皇八年(589年),就有僧人于灵源山顶立寺祀奉观音大士。

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来庵隐居的道士蔡明浚与寺僧守净共同扩建。元末明初(1368年)陈友谅举事兵败,其骁将张定边亦遁于此山削发为僧,号沐讲禅师千年古刹东山灵源寺遗址再探访,于明洪武初年在山腰建新寺。寺分为上下二寺:上名天公案(观),因常有紫云盖上,故号“紫云寺”(后毁);下名灵源寺(即灵源庵)。明永乐七年(1409年),寺左又建一“霁云书院”,一称朱子祠。正德年间(1506年前后)里人吴东篱,精通堪舆,亲自劝募在右边建尼姑庵舍和夫人妈宫,并筑寺围墙。为此,寺宇规模初定。明人苏浚有《咏灵源庵》一诗写其形胜:“丹崖玄室倚天孤,一径迁回万壑殊,有客入门苔不扫,无僧余法鸟相呼。胸吞渤搂三岛,手拍浮丘倒百壶。夜静钟声醒客梦,天花渺渺出仙都。”和女儿合影一张四个月了,灵源寺位于灵源山南,建于隋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寺院分前、中、后三殿堂,寺院巍峨壮观,大殿雕梁画栋。灵源山平时香火不断,每年香客、游客达百多万人次,佛事活动期间更是人声鼎沸。原先的寺宇及两旁的附属建筑扩建为一座五开间三进深,重檐歇山顶的巍峨大殿,面积达462平方米。大殿前连着一座三开间的拜亭,飞檐翘脊,金碧辉煌。拜亭及殿廊均采用透雕玲珑精致的青石盘龙柱,柱上镌刻镏金对联,其中有相传为宋代宰相曾公亮题的“灵山好作西天界,源水能通南海潮”;有明代探花,书法大家张瑞图手书的“从闻思修大士何曾出世;法界定慧众生各自开堂”;以及一副古代流传下来佚名的“洞口春深烟雨、海门夜半渔灯”等名联。

1998年,大殿后又落成一列三座殿宇,中为大雄宝殿,右为地藏殿,左为祖师殿。大殿前面,铺有1500平方米的钢筋水泥广场,十分宽敞。广场前临山谷处,因势建筑起一列双层地上室,作为接待四方宾客的宿舍和食堂之用。高低错落,布局有致的灵源山又增一道风景千年古刹东山灵源寺遗址再探访,与灵源山山林胜景交相映衬,相得益彰。据弘法法师介绍,恢复重建灵源寺以继承和创新的理念,积极倡导传统与时代特点相结合,总体布局以左、中、右三大块,“一区四园”五个功能区。中部为寺院的主体建筑礼佛区,将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法堂、念佛堂等建筑;左侧疥为般若园,后为净园;右侧前为菩提园,后为怡心园。整个灵源寺依山顺势,视觉丰富,既有宽敞的殿堂和开阔的空间、绿地和水系,又有僧舍生活区及景点,站在大殿位置,可将太湖风光尽收眼底。根据规划,重建后灵源寺,将成为提供四众共修的清静道场,成为展示佛教文化的又一处成功典范,成为养育佛弟子品质的一座高等学府,成为人间佛教思想的又一种实践形式,成为佛教对外友好交往的又一个重要窗口,成为东山旅游观光太湖边上的一处佛教胜景,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一束光环。

号称中国第一古刹的寺院是_灵顺寺灵吗_千年古刹东山灵源寺遗址再探访

千年古刹东山灵源寺遗址再探访_号称中国第一古刹的寺院是_灵顺寺灵吗

号称中国第一古刹的寺院是_千年古刹东山灵源寺遗址再探访_灵顺寺灵吗

千年古刹东山灵源寺遗址再探访_号称中国第一古刹的寺院是_灵顺寺灵吗

千年古刹东山灵源寺遗址再探访_号称中国第一古刹的寺院是_灵顺寺灵吗

号称中国第一古刹的寺院是_灵顺寺灵吗_千年古刹东山灵源寺遗址再探访

灵顺寺灵吗_号称中国第一古刹的寺院是_千年古刹东山灵源寺遗址再探访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Powered By Z-BlogPHP 1.7.2

连南瑶族自治县瑶族博物馆版权所有 地址:广东省清远市连南三江镇博物馆路 邮编:513300办公室电话:0763-8663802 游客服务中心:0763-6791626 邮箱:gdyzbwg@126.com粤ICP备130846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