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位于西藏东部,此处自古以来就是西藏连接外部地区的咽喉要地,大多数的商贸往来都需要经过此地,是“茶马古道”的要塞地区。因此,昌都被人们誉为“藏东明珠”。此外,昌都还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昌都的文化形式多种多样,充分体现了多元文化交融的特点。
昌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文化遗址众多,最著名的有卡若文化遗址,还有强巴林寺。除了在历史文化方面占据重要性之外,昌都在地质学研究方面,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上个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在海拔4200米的昌都地区,发现了一批珍贵的恐龙化石。而这些恐龙化石之所以非常珍贵,不仅因为填补了恐龙在早期演化阶段的缺环,更重要的是,为科学工作者提供了研究青藏高原地质演变过程的依据。
(一)青藏高原的地质变迁史
在四亿年前的奥陶纪,如今的青藏高原还是汪洋一片。这片海洋被称为“特提斯海”,西藏的众多地区就沉睡在这片海洋之下。大概过了两亿年,沉睡在海洋底部的古大陆,由于地质构造作用开始向上抬升,陆地岛屿渐次出现,而这些率先露出海面的陆地岛屿,在之后的地质构造运动中,最终形成了藏北高原。
科学家在藏北高原无人区,发掘出一个较大型的植物化石群,这些植物是生存在两亿年前二叠纪时期的大羽羊齿。这种植物最适宜的生长环境,就是沼泽森林环境,而分布在藏北高原上的大大小小的湖泊,很可能与特提斯海同宗同源。根据发掘出的中生代植物化石,古生物学家由此推断:藏北无人区在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里,生长着一大片沼泽森林,这也说明,藏北地区是在板块运动的作用下从海洋中逐渐崛起的。
远古时期的蕨类植物化石
在唐古拉山脉,科学家们找到了牡蛎化石群。这种牡蛎生活在侏罗纪,那是一个恐龙称王称霸的时代。除了藏北高原和唐古拉山脉,科学工作者还在喜马拉雅山脉、西藏东西部等大范围地区,发现了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的化石。
不过,青藏高原最早的海洋生物化石,并不是生活在侏罗纪的牡蛎,而是在珠穆朗玛峰顶发现的三叶虫化石群。三叶虫这种典型的海洋生物,生活在五亿年前。这些远古时期的海洋遗物,让科学工作者找到了足够的证据,以支持这样一个论断:有着“世界第三极”之称的青藏高原,原本是沉睡在大洋底部的古大陆,由于印度大陆的俯冲和碰撞,才逐渐隆起。经过长时间的剧烈火山活动,以及强烈的地震活动之后,青藏高原才形成现在这样绚丽多姿的样貌,而在几亿年前,这个高山耸峙、群峰连绵的地方,则是一片汪洋。
虽然在青藏高原地区发现了大量海洋古生物化石,但这只能说明,如今的世界第三极曾经深埋于古海大洋之中,还不足以为青藏高原地质发展史的研究,提供更为详实丰富的依据。
直到西藏昌都地区发掘出土了恐龙化石群,才填补了青藏高原地质发展史研究领域的空缺。
恐龙化石模型
(二)昌都出土的恐龙化石,具有怎样的科研价值?
既然能够在唐古拉山脉发掘出牡蛎化石群,那么化石形成过程,会不会发掘出与这种牡蛎生活在同一地质时代的恐龙呢?还真别说,科学工作者还真在青藏高原上发掘出了恐龙化石。
1977年1月21日,在西藏昌都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群。这是我国的科学工作者首次在高海拔地区发现恐龙化石,并且,这在世界范围来说也是第一次。
据推测,昌都地区发现的恐龙化石,主要是生活在侏罗纪早期和中期的恐龙遗骸,在距今一亿六千万年到一亿四千万年之间。除昌都之外,地质学家、古生物家还在左贡和芒康等地,相继发掘出几十处恐龙化石群。学界普遍认为,昌都出土的恐龙化石群,有着极高的科研价值。这是因为:
第一,昌都出土的恐龙化石种类多样。在昌都达玛拉山上共有五处化石采集点,发掘出土的恐龙化石多种多样,比如,有体型矮小、行动敏捷的虚骨龙,有背上长着“盔甲”、指尖长有“爪钩”的剑龙,还有体型庞大、颈部细长的雷龙……昌都出土的恐龙化石不仅是种类繁多,而且数量也很可观。据科学工作人员估算,昌都出土的恐龙及鱼类化石总重量超过4吨!其中,又以晰脚类恐龙化石数量最多。我们知道,出土的化石种类越多,越说明该地区物种的丰富多样性,也就越能够通过物种,对该地区的地质演变历程进行考察,从而得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推断。
第二,昌都出土的恐龙化石,分属于三个不同地质时代的脊椎动物化石群,其中还有不少化石,是首次发现的新属种。这些首次发现的新属种,而这些新属种的命名,则直接以发现该属种化石的地点来命名。比如,昌都埃西龙、扎曲澜沧江龙等。这些被发现的新属种,更新了人们对昌都地区古脊椎动物的认识,为古生物学和地质学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样本。
恐龙脚印化石
第三,近些年来,科学工作者又在昌都地区发现了恐龙足迹化石。在对化石周围的岩层进行考察与分析之后,科学工作者确认这是侏罗纪早中期的恐龙足迹,并确实这是一种巨龙类恐龙。这些恐龙足迹化石为科学工作者提供了许多信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巨龙类恐龙多是植食性恐龙,这些生活在昌都地区的巨龙类恐龙恰好证明,中生代时期的昌都地区,既有茂密的森林,也有大片的湿地,更是靠近海洋,后来由于地势不断抬升,海洋退去,青藏高原逐渐地具备了现在的地貌特征,而这个地质构造运动过程,持续了大概两亿年之久。
(三)从昌都出土的恐龙化石看青藏高原的地质演变
我国是世界上恐龙化石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通过对恐龙化石进行研究,科学工作者能够了解到某一地区数亿年前的地质地貌特征,以及远古时期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
那么,通过昌都出土的恐龙化石,我们能了解到哪些青藏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演变信息呢?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
1.昌都出土的恐龙化石,以晰脚类恐龙化石数量最多,而这个种类的恐龙,一度是地球上体型最庞大的陆地动物,主要以树叶和蕨类植物为食,并且习惯在湖泊附近“安营扎寨”。晰脚类恐龙体型庞大,食量自然也是大得惊人,所以,它们必然会选择在水源丰富、植被旺盛的地方生存,而一个地方,只有在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下,才会拥有足够丰富的水源和植被。数量巨大的晰脚类恐龙化石被发掘出土,这也说明,昌都地区乃至大半个青藏高原地区,在远古时期气候炎热湿润,有着非常丰富的森林资源以及水资源,并且海拔不高,适于多种生物生存,绝非现在这样的高寒高海拔地带。
科学家构想出的远古时期的恐龙时代
2. 距离昌都一千多公里之外的拉萨地区,地层中并没有恐龙化石,而恐龙主要生活在中生代的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这充分说明,拉萨地区在中生代还沉睡于古海大洋之下,拉萨地区露出海面的年代,比昌都地区和藏北地区更晚一些。
3. 虽然,恐龙化石在全世界都有分布,并不稀罕,但是,在西藏地区发现恐龙化石群,以及其他古生物化石也正好说明,在一个相当长的地质时期,全球各地的气候大同小异,非常适合恐龙及其他古生物生存。之后发生的气候剧变,让包括恐龙在内的众多古生物销声匿迹。在藏北地区发现的大羽羊齿等类似于热带和亚热带的植物化石,以及在藏东昌都地区发现的大量恐龙化石,这些远古时期的生物化石都说明,藏北和藏东地区在中生代时期属于亚热带气候,这也说明,中生代时期的昌都并不是一个高海拔地区,它从特提斯古海中缓慢爬升。在大约四千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板块挤压造成地势继续抬升,青藏地区的大致轮廓方始形成。
【结语】
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化石形成过程,正是恐龙称霸地球的时期,而这种面目狰狞的庞然大物,则最早出现于距今二亿三千万年前的三叠纪。在西藏东部昌都地区发现的大量恐龙化石,既填补了恐龙在早期演化阶段的缺环,更为科学工作者提供了研究青藏高原地质演变过程的依据。
原本沉睡于特提斯古海之中的这片大地,在经过数亿年的地质构造运动,才逐渐抬升、隆起,成为“世界第三极”。而如今这片高寒高海拔的雪域大地,在数亿年前的中生代,却生长着亚热带植物,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到处都是恐龙的身影。